天天头条:丁道师:中国农民的群像
看完杜甫的几首诗,掩卷上床睡觉。
睡梦中,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我在各地走访时中国农民的身影和脸庞。辗转反侧,怎么也睡不着,一直到天亮。
我想把这些农民的群像分享给大家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、绥中县的牧羊妇女
绥中县,是葫芦岛一带有名的苹果之乡。但这个地方的另外一个特色,是很多妇女持家当家。我在绥中县走访的过程中,一幕幕中老年妇女辛勤劳作的画面映入眼帘。我看到一位养蜜蜂的妇女,偏居深山,皮肤晒得黝黑;在丘陵地带的苹果园中,妇女更是主力;我还和一位开民宿的妇女交谈,看到她精明地和人讨价还价。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从绥中县前所古城到妙峰寺双塔的路上,陆陆续续看到很多牧羊妇女。她们往往赶着一大群羊,不紧不慢行走在山野和田地之间。
这些牧羊的妇女大多在四五十岁上下,头上裹着简陋围巾,手持鞭子或长棍(有时候棍子上会带一个小铲子),不时呼唤走出队形的羊群。
这些中老年妇女,她们持家劳作的身影,已经成为了绥中县的一道独特风景线。我想,她们的存在,不仅仅是家庭中的支柱,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她们用自己的双手,创造出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,更传递出了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。
二、大同做直播带货的八哥八嫂
八哥八嫂是我经常提到的一对老农民组合,他们拥有中国农民特有的勤劳、质朴、接地气的精神特质,这些年八哥八嫂通过快手直播带货,把当地特产大同黄花菜销到全国各地,带动周边农民走上致富路。
八哥总说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离不开互联网,如果没有互联网,他无法赶上直播电商和农业电商的大机遇,“说实话,这几年我的确赚了一些钱。”八嫂则告诉我,他们家过上好生活要感谢党的政策好,这两年他们刚刚住进新房(目测有150平米以上,院子有200平米左右),这套新房只给国家交了4万元,远比市场价便宜。
在走访、观察的过程中,我注意到八哥以一己之力放几十头牛,八嫂也是一个人放一百多头羊。这些工作,只是他们的“兼职”,他们的主要工作,则是通过以快手、微信群、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互联网渠道,向外界呈现他们的种植、放牧生活,呈现他们眼中的大同农业文化。
八哥八嫂做的事情非常有价值,但是在儿女眼里,他们则是“不务正业”。八嫂告诉我,他们有一对儿女,老大是女儿40岁出头,老二36岁,他们的这一对儿女对互联网、电子商务没有任何兴趣,对他们做的工作也不理解。
“我和八哥老两口做直播带货,把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,获得了乡亲们一致认可。但让我伤心的是,我的儿女总是不理解我们,总觉得我在镜头唱唱跳跳卖农特产品,是丢人现眼的一件事情。”说起家人对她直播带货事业的不理解、不支持,八嫂偷偷抹了一把眼泪。
三、来山西打工的河南妇女
第三个中国农民的形象,依然来自八哥八嫂所在的村庄。
从八哥八嫂家出来之后,路过村子中央,我看到路边有几位妇女,就着水龙头洗衣服,脸上洋溢着欢乐。
我问她们是从哪儿来的,一位大娘告诉我她来自河南洛阳,其他工友也是来自河南各地。他们来山西大同打工,主要做的就是黄花菜采摘工作,一天能赚100多块钱。
我和她开玩笑说,河南洛阳可比大同建设得好,当地也有很多打工机会,你们怎么跑这么远呢?她笑着和我说,想出来走一走,看一看,不想闷在家乡。
我又一次感到羞愧和汗颜。采摘黄花菜,一天只能赚100多块钱,他们都愿意不远千里来到大同来,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。反观我们这种互联网行业者,今年以来,总是抱怨大环境不好,各种负能量和悲观情绪蔓延,躺平之风盛行。两两对比,实在不应该。
前几天有一条视频很火,说的是我回到村里,二舅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。这一次我来到大同,和八哥八嫂以及来村里打工的河南大娘交流,治愈了我的悲观情绪,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。
四、生了四个女孩的艳强
艳强大致是我的同龄人,他很早进城打工,按理说接触了一些“城里人的先进思想”,不应该对生男孩如此执着。
艳强成年后,娶了一个农村媳妇,生了一个女孩。“不是女孩,那就继续生。”对于艳强和艳强母亲来说,生男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没有男孩怎么传递香火呢?
接着,艳强媳妇又生了一个孩子,还是女孩。既然还是女孩,那就继续生。就这样接二连三,艳强媳妇总共给她生了4个女孩。对于艳强来说,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。
养活4个孩子不是易事,给这个以务农为生的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,艳强为此欠了一屁股债。艳强上中学的妹妹也因此受到影响,因为家庭资源的匮乏,她几乎无法继续完成中学的学业。
因为艳强媳妇没有生出男孩,艳强母亲的脾气更大了,总喜欢迁怒于人。有一次我去艳强家做客,还没进屋就听到艳强的母亲斥责艳强的妹妹,脏话跑了一火车。
以上,都是艳强家几年前的状况。今年,情况似乎出现了一些好转。就在前不久,艳强居然开始陆陆续续还欠债了。我没有问艳强在哪发了财,想来是这4个女孩给他们家带来了好运。
五、水磨村的脱贫户
余华有部小说,叫《活着》,讲述了福贵惨无可惨的故事。在现实生活中,有像福贵这么惨的人吗?
有的!在重庆古溪镇水磨村走访时,我遇到了一位福贵式的老农民。他已经70岁来还得出来工作,一个月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。家里最亲近的人卧病在床,靠他微薄的收入维系一家人生活所需。
好在几年前我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全民脱贫伟大事业,老农民没有一惨到底。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,老人终于在人生的晚年迎来生活转机。国家每年要给他拨款,给他们家兜底,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太多了。
当地村支书还告诉我,村里引进了外地资本,修筑了水塘,创新了养殖模式,需要更多劳动力。这位老年人虽然上了年纪,但还有力气干活,也就有了新的更稳定的工作。
六、好客的山东大爷
老话说得好,好客山东欢迎你。2023年五一假期,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次山东人民的好客。
我们经潍坊去东营,由于高速堵车,于是转了普通道路。路过一个村子停下休息,遇到了村里一位热心肠的大爷。我向他询问这个地方是哪里,他亲切地告诉我这是潍坊的寿光市。
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,大爷谈到他们这里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,用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,全面实现机械化收割庄稼,我深深地感到现代科技给农村带来的巨大改变。
时间匆匆过去,天色渐渐暗淡。大爷对我说:“如果有需要帮忙的地方,随时来找我。晚上如果没地方住,就告诉我,我这边有两个空闲的住处可以提供给你。”
他的热情和真诚让我感动得几乎要落泪。这一刻,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山东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美德,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和感激。
七、隐居深山的耄耋老两口
当今时代,几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隐士。
有一次我在张家塔民居走访,走访结束后从这个古老村落的后山出发,继续翻了几座山,走到了一个几乎没有人烟的村子。那个村子有80多岁的老两口守在那里,他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,他们自己种菜,自己在很远的井水里挑水喝。
他们无欲无求,过得很安静,很幸福。
我去的时候,老两口给我做了一碗面条,给我切了他们自己种的西瓜。老大爷和我说,他们那个时候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是婚姻的主流形式,然而他们偏偏不随大流,在五六十年前就搞自由恋爱,然后一辈子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。
这对耄耋老人的生活,我想起了古代的隐士。他们能保持独立人格、追求思想自由、不委曲求全、不依附权势,能够在远离人烟的地方独立生存,并且过得恬淡自然,甚至自得其乐。
对于我这个漂泊四方的闲人来说,对这样的生活充满向往,但也是敢想而不敢为。
八、水泉村李老头
经行水泉村,看到一位爬在墙头葺墙的老人家。
下墙后,老人邀我进屋做客。进屋后,一股湿霉之气扑来,房中光线昏暗,每一件家具都破败不堪,看起来有半个世纪历史,摆放杂乱。
看这家中陈设,显然老人处于独居状态。
老人姓李,无儿无女无老伴,生活过得非常艰苦。老人曾讨过老婆,不过嫌他穷就跟别人跑了。“这个老婆没有和我生育孩子,她跟了别人后,给人家生育了儿女。”说这句话时,老人脸部无喜无悲,仿佛诉说别人的事情。这些年,过年也是他自己一个人过,没人来看望自己。
老人家里没有电磁炉、煤气灶,更没天然气,每天自己劈叉生火做饭。我打开老人房间的水瓮,看到一碗大米和一碟金针(黄花菜)咸菜,这是老人午餐剩下的饭,也将是他的晚餐。
老人有一部手机,是几年前一个亲戚淘汰下来给他的。不过他从不对外打电话,只有电话进来时会接起来。
老人也几乎不买衣服,衣衫褴褛不为外人道也。
老人的土地按照村里统一规划,全都流转承包出去了,水田一亩一年可以租350元,旱田一亩一年只能租100元。国家也对老人额外照顾,每年给老人补助6000元现金。
当今时代,一年6000元虽不怎么够花,但老人心态极为开朗,和我说话时,任何时候笑口常开。他的笑容感染了我,给了我向上的力量。
九、暮宿太师屯
太阳西斜,过了宿头,来到安达木河畔的一户农家投宿。
好一户农院!爬了一段小土坡,闻着犬吠,听着鸡鸣进入院落。这片院落位于村里的制高点,看起来有六七间房子,一字排开。院子里绿油油的小葱刚刚冒头,碾碎的黄豆铺在地上,丰收的玉米堆在窗台上。
进屋把行李放在炕上后,我出屋和主家继续攀谈,女主人拾了柴火在一旁烧炕。
主家告诉我这个地方名叫太师屯镇令公村,往过翻几座山就能到达承德兴隆境内。他们家祖上明朝时从山西大同搬来令公村,世世代代在此务农、做工。现在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已进城工作、学习,留下老两口在村里营生。
不多时,烧完火炕的女主人又把晚饭做熟了,混合着各种饭香的味道弥漫四周。隔壁邻居家养了蜜蜂,“嗡嗡”叫个不停,仿佛也被这饭香吸引。
桌子上已摆满一桌饭菜,有我爱吃的猪肉炖粉条,有养人胃口的稀饭粥,有芹菜炒肉,还有一盘咸豆干,又有几根大葱上桌,女主人添了一碟蘸酱。当然,真正重头戏是韭菜饼子,满屋满院大半的香味来自这诱人的韭菜饼子。
看来这韭菜饼子也是女主人的得意之作,等众人坐齐后,她端了好几盘放在桌上。此时的我,早已将陌乡人的身份抛在脑后,也不再把“就当这是自己家”当作客套话,率先夹了一块韭菜饼子,吹着热气就往嘴里送。
闲谈中得知女主人刚刚做过大手术,术后舍不得休息,坚持每天开工干活,她觉得人只有动起来生活才过得踏实。
我心下惭愧,对孩子们说以后再也不能有“佛系”“躺平”之类的消极思想了,其实这句话是对我自己说的。
离开这家农户后,我们驶上了松曹路,赶往下一个目的地。
十、老光棍林中虎
林中虎今年60多岁,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山村老人,也是我认识多年的网友。他经常和我就互联网行业发生的大事进行探讨,往往能输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看法。
林中虎还是一位乡村诗人,出口成章。任何大事小事,都能被他以诗歌的形式演绎出来。值得一提的是,林中虎一辈子单身,是一个别人眼中的“老光棍”。
有一年,我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子去村里看望林中虎。他们家到现在还用柴火做饭,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。兴致来了,我也体验了一把农家炊饭,还摆拍了几张照片。
林中虎告诉我,他除了种地务农,他还在村里兼做会计,每年有近2万元收入。我在林中虎家里吃了午餐,体验了农事,临走时他打包了地里种的一些特产送给我,有小米、红枣、小豆等,建议我经常来玩。
我想,以林中虎的条件,在黄土高原上的农村地区,也算不错,不知道为何打了一辈子光棍。或许,文化人自有清高处,林中之虎岂能按寻常人的活法过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