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聚焦

“服务零售”时代到来!国家首次发布,有何深意?

发布时间:2023-08-21 18:04:29 来源:凤凰网

文|云木

后疫情时代,谁在领跑大国消费?


【资料图】

01

“久违的火爆”,这是许多人对今年演出、旅游和乐园经济的第一印象。

就在本月初,一场以“十年之约”为口号的TFBOYS十周年演唱会,让西安上演了“满城尽是TFBOYS粉丝”的盛状。

线上近700万人的“想看”,线下场内外11万多人的直接参与,网络上数千万人的关注,不仅给西安直接带来4.16亿元的旅游收入,还进一步推升了城市的曝光度。

美团数据显示,演唱会前后,西安的住宿提前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倍,演出前一晚的入住量创下今年以来第二高的纪录,仅次于五一假期。

无独有偶,今年6月,周杰伦在海口连开4天演唱会,吸引15.46万人次入场,带动旅游收入9.76亿元,是海口端午假期旅游收入的3倍。

要知道,一场演唱会,即使再顶流,门票收入也就数千万元,但对经济的整体拉动效应却有7-10倍之多,从门票到住宿餐饮再到旅游乃至直播经济,不一而足。

正因为这一点,从西安、成都、杭州、武汉、海口,再到北上广深,多个一二线城市罕见追逐起“演唱会第一城”的称号,以此凸显“流量之城”和消费复苏的盛状。

与演出市场的火爆相比,机票、酒店价格的上涨,更是频频登上热搜,成了这个暑假最受瞩目的现象。

“月薪2万住不起汉庭如家”、 “快捷酒店价格直逼香格里拉”、“搬3天砖,付不起酒店一晚房费”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。

酒店价格暴涨的背后,其实正是简单的经济规律的体现。

一边是后疫情时代旅游需求的集中性释放,三年没“出门”的人不在少数,另一边是前几年超预期冲击之下酒店客房供应量锐减,由此形成了短期“供不应求”局面。

市场规律带来的问题,最终只能靠市场来调节,随着经济持续复苏,酒店价格想必很快会回归常态。

演唱会和旅游出行如此,主题乐园更是如此。

开业7年,上海迪士尼乐园4次涨价,但仍挡不住门票一售而空、现场人满为患。

不仅如此,前不久,“中国第三座迪士尼”选址之争突然出现,从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,到西部的成都、重庆、西安,从中部的武汉从北方的青岛、天津,至少7座城市成了热闻主角。

为何如此之多的城市,都在追逐迪士尼?

原因不难理解,中国不缺主题乐园,大型主题乐园就有100多家,但真正具有强IP效应、地标属性、国际影响力和强大拉动效应的主题乐园却不多。

迪士尼乐园的拉动效应有多强劲?

中国旅游研究院曾发布一份报告,指出开业最初三年,上海迪士尼乐园固定资产投资对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动0.13%,乐园消费年均拉动0.21%,乐园年均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,间接年均提供就业岗位超过6万人次。

显然,超级主题乐园之于一个城市,带来的不只是单纯的门票收入,还有围绕着主题乐园形成的文化IP、住宿餐饮以及其他旅游生态,门票之外的溢出效应更为突出。

02

演唱会、旅游和主题乐园如此火爆,为何许多人却依旧认为消费不振?

确实,今年以来,消费疲软的说法不绝于耳,“扩内需”也被列为今年下半年的首要任务。

官方数据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7月,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.7万亿元,同比增长2.5%,而前值是3.1%,上半年更是高达8.2%,而在疫情前增长中枢为8%左右。

其中,以汽车、住房相关消费为代表的大宗消费,经过年初的狂飙式复苏之后,增长动能趋于下降,汽车、家电零售额在7月份罕见出现负增长,成了消费复苏的最大拖累项。

然而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另一项消费数据显示,1至7月份,全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.3%,明显快于商品零售额增速。

这是官方首次发布服务零售额累计增速,未来该项统计将按月发布,这一数据被民间称为“服零”,与常见的“社零”形成了区分。

显然,“久违的火爆”,几乎都集中在服务零售领域。

除了上文提到的演唱会、主题乐园和酒店,更是遍布于景区、电影院、体育馆乃至高铁站、机场、地铁站等每一个角落。

暑假虽然还没结束,但无论是出游人次还是电影票房都已显著高于2019年同期,且部分创下历史新高。

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,7—8月,国内旅游人数预计将达到13.31亿人次,超过疫情之前。

而据国家电影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8月18日,2023年暑期档电影票房高达178亿元,为史上最高,而全年累计票房也已超过400亿元。

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消费,从属于服务消费的范畴,但很少会被计入到常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,由此形成了宏观数据与现实感受相背离的场面。

服务零售,与社会消费品零售,究竟有何区别?

简而言之,“社零”是以实物商品消费为主,兼顾了餐饮消费,而“服零”,不仅包括住宿和餐饮消费,还涵盖交通出行、休闲娱乐、教育、卫生、体育等关乎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,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。

要知道,服务零售并非可无可有,而是占据近半壁江山,且呈现扩张之势,未来有望成为消费的最大支柱。

数据显示,2013至2019年我国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由39.7%提升至45.9%。有学者预测,到2035年,我国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稳定在65%左右。

就此而言,官方常说的消费“稳中向好”并非没有依据,服务零售正在对内需形成强有力的支撑,对冲了实物商品消费增速走低带来的不利影响。

这也意味着,无论是扩大内需,还是提振消费,不能仅仅着眼于实物商品,而要给服务零售以更大的权重。

不能只看到人们对于汽车、住房、家电等层面的物质需求,也要考虑到文化旅游、娱乐休闲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。

03

国家为何发布“服零”数据?

有人说,当一个数据不怎么好的时候,总会有新的数据取而代之,以维持整体数据上的“好看”。

然而,“服务零售额”的横空出世,为的不是数据上的好看,而是尊重经济发展现实的体现,也是新时期消费拉动经济、服务业勇挑经济大梁的必然选择。

其一,中国经济正在从外贸驱动、投资驱动步入消费驱动时代,消费成了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。

高峰时期,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接近70%,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之高冠绝全球,而到今年上半年已经降到了33%左右,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,不排除存在继续变动的可能性。

同时,虽然“基建狂魔”的威名远播,但种种信号表明,大基建大投资模式正在远去,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有效投资仍旧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,但诸如“四万亿大投资”带来的强增长效应已经不复存在。

正如发达国家所普遍走过的历程,消费驱动也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绕不开的选择。

数据显示,最终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27.5万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60万亿元以上,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跃居到50%以上,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超过70%。

而在发达国家,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普遍在80%以上。与之对比,我国的消费驱动之路刚刚开始,未来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。

其二,消费的重要性毋庸讳言,在消费中,以汽车、房子为代表的大规模集中消费模式正在成为过去,以服务零售为主的新兴消费正在成为新的助力。

著名社会学家、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有个观察,持续20多年的大规模集中消费时代即将结束。

在他看来,房地产已经处于饱和甚至过剩状态,彩电、冰箱、洗衣机等所谓三大件早就进入以更新换代为主的平台期,而汽车销量也接近3000万辆的天花板,新能源汽车的狂飙式增长,更多是蚕食燃油车市场的结果。

无论汽车、房子还是以“三大件”为代表的家电,都属于大宗消费,历来都是实物商品消费的主力,曾经支撑起国民消费的崛起,但在新的阶段,恐怕很难再像过去一样一飞冲天了。

经济学规律也表明,当收入增长到一定阶段,传统的吃穿住行带来的消费增长空间趋于饱和,而文化旅游、住宿餐饮、休闲娱乐、教育文体等方面的需求却日益旺盛。

换言之,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消费疲软,而是大宗消费见顶。

因此,不必为大宗消费低增长乃至负增长而感到恐慌,服务消费才是未来的主力所在。

其三,无论是经济增长,还是就业贡献,最大的来源已经不是制造业,而是服务业。

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等人测算,正常情况下,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,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制造业多25%左右。

过去10年,我国服务业突飞猛进。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/GPD的比重45.5%,首次超过工业,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到56%,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总和。

如今,服务业正在成为稳就业最大的蓄水池。

根据人社部发布的统计公报,目前全国就业人员为7.3亿人,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约48%,远超一度被视为就业主力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之和。

更关键的是,这几年,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就业人口,大部分都得益于新兴产业的贡献,而这些新兴产业要么属于服务业,要么处于“互联网+传统行业”的交叉地带。

其四,得益于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,我国服务零售拥有发达国家所没有的优势。

无论是培育新型消费、创新消费场景、释放消费活力,还是开拓新就业岗位、新职业形态、创造稳定收入,平台经济都发挥着不容低估的积极作用。

平台经济的出现,不仅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助力,而且通过线上业态扩大了其消费半径,同时还带动诸如外卖员、快递员、网约车司机、直播达人、电子竞技、全媒体运营等众多新职业的诞生。

数据显示,仅美团一家平台,2022年就有624万骑手在此获得收入,如果再加上到店团购、酒旅住宿、交通出行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就业,一家平台拉动的就业规模就有数千万人。

在中国,像美团一样的平台企业还有很多。在国家战略中,这些企业被赋予“在引领发展、创造就业、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”的重任。

所以,无论是基于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现实,还是立足于服务零售托底大国内需的需要,以及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未来,传统的“社零”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,“服零”的出现可谓顺理成章。

04

服务消费,自始至终都存在,但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。

这一次“服务零售”概念的横空出世,不仅是对服务消费的正本清源,更是对服务业的“正名”。

在许多人的观念中,只有传统制造业才是名副其实的实体经济,只有实物消费才是真正的消费。

还有一部分人,将房地产视为拉动投资和刺激消费的不二利器,以至于有了“救楼市才是救内需”的说法。

这一局面的出现,与长期以来统计数据里只见“社零”不见“服零”的局限不无关系,也与长期以来广泛存在的房地产依赖有关。

房地产面临的变局且不说,单说以实物商品消费为主的“社零”,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消费的替代词,成了许多城市比拼消费实力的主要来源,而忽视了其“社会消费品”的前缀。

换言之,“社零”对应的更多是第二产业的产出,反映的是传统制造业的贡献,而“服零”则将占据半壁江山的服务消费带到公众视野,直观看到服务业之于大国消费的贡献。

更关键的是,“服零”概念的出现,还打破了“实体经济=制造业”的传统认知。

一个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、就业最大“蓄水池”、居民美好生活主要承载者的产业,怎么可能不是实体经济?

有道是“消费既是目的,又是手段”。

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精辟概括的: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起点,既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。

就此而言,无论是实物商品消费,还是服务消费,最终都会作用于生产本身,都是实体经济密不可分的一部分。

且不说服务业中的金融、保险、商务、信息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,直接就服务于制造业本身,而涵盖文旅、饮食、住宿、零售、教育和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的生活性服务业,直接对标的就是美好生活,关乎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,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。

事实上,政策中防止“脱实向虚”之类的说法,主要防范的是过度金融化杠杆化的倾向,防范的是“泡沫经济”,而非将制造业之外的产业都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。

更不用说,以平台经济为核心的数字经济,无论是助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,还是自身的数字产业化发展方面,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前不久,原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近期在武汉的一场公开演讲时直言:

数字经济将是未来经济的主要形态,平台经济将是数字经济的核心。实体经济包括了数字经济,数字经济不是虚拟经济。

如今,服务零售这一概念的归位,对服务消费的正本清源,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国消费的全貌,还能让更多人明白服务业之于经济的重要性。

05

得消费者得未来。

过去40多年来,中国城市迎来多轮大洗牌,外贸蓬勃发展带动了沿海工业城市的批量崛起,而大基建大投资则让中西部地区乘上了“内陆复兴”的顺风车。

长期以来,几乎所有城市都以打造外贸城市、制造城市为追求。

然而,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尤其是“国内国际大循环”战略的提出,则让“国际消费中心城市”获得了更大的关注。

衡量一个城市的能级,万亿GDP城市、万亿工业城市无疑是最高的加冕,但在消费驱动时代,如果没有“万亿级消费城市”的桂冠,显然是不完整的。

然而,万亿级消费城市,却不能局限于实物消费本身,过去以“社零”为基准的消费城市排行已经不合时宜,在服务消费担当主力的时代,中国各大城市消费实力榜必然迎来新一轮洗牌。

从宏观层面来看,经济增速越快,就业空间越大,居民收入提升越快,贫富差距越小,消费自然也就越强劲。

而从新兴消费来看,文化旅游越强劲,消费场景越丰富,新业态越多元,本土文化特色越鲜明, “Z世代”群体越众多,数字经济越发达,服务消费空间也就越大,整个城市的消费竞争力也有望后来居上。

前不久,国家层面发布了第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,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天津、重庆等5大城市位列其中。

在过去各地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,往往都以商圈或免税城作为抓手,有多少个世界级商圈往往、多少家免税城,往往成了目标所在。

如今,在新一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,服务消费的分量越来越重。

作为全国首个发布相关建设规划的城市,广州将服务型消费体系,与产业型消费体系、流量型消费体系并列,作为提升消费繁荣度的三大支撑。

广州如此,其他城市也是如此。

西安、海口的演唱会经济,上海的乐园经济,杭州的旅游经济,长沙的夜经济,成都的电子竞技经济……都在不断拓展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的半径,以服务消费的升级带动整体消费的繁荣,也将城市竞争推上新的高度。

谁能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我们拭目以待。

上一篇:大盘下跌或许只是开始

下一篇:最后一页